“学而思”是万恶之源吗?(总第230期)
“学而思”是万恶之源吗?
编前语
5月12日,成都市教育局查处课外辅导巨头——“学而思”培训机构,原因是“未取得所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许可,存在擅自招生的违规办学行为”。而在此之前,学而思就曾因卷入“华赛”泄题风波、“饥饿营销”制造家长焦虑等乱象,多次受到公众质疑。
在“学而思”风波背后,透露出的是家长和孩子们愈发汹涌的“学而思”式焦虑。本期杜课,让我们听听杜老师对此事的看法。
Q1
杜老师,前一段时间,全社会反思“学而思”这一怪现状,有一喊打口号是:“学而思”是万恶之源。您同意吗?
杜老师答问实录:
不完全同意。“学而思”推波助澜,也兴风作浪,但中小学教育的怪现状却不是从“学而思”发源的。万恶之源还在别处。
“学而思”不是今年才涌现的,近二十年来,中国这样的课外补习班疯狂地蔓延生长,看上去花团锦簇,很多孩子背了更多的书,解答了更多的题,高考的分数线不断抬升,但事实上却牺牲了几代人的利益。这个利益是一个人人生的基本利益,比如说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包括健全的人格、自由的时间、发呆的自由,连培养自己兴趣的权力都会被牺牲。这说上去很空,但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维持一个人幸福感的基础。
很多人人生不幸福,就是因为被“学而思”这样的辅导机构给耽误了,他们从小到大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更没有能力去培养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已经耽误了中国几代人。
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说,这种恶果的第一推动力不是“学而思”之流,而是落后的教育体制和僵化的教育理念。此外,我还要说,急功近利的家长,以及一些只知遵命的中小学、毫无见识的教师,往往也是帮凶。
Q2
如今中小学生往往在课余时间疯狂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因为往往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有限,更多的知识要在课下辅导班、培训班的时候才得到补充。有学生自嘲,“我的课余时间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中小学的课业压力已然繁重,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中,为什么学生和家长还热衷于拖着疲惫的身躯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呢?
杜老师答问实录:
几十年来,我们奉行的就是“一律化”所谓规范培养,几乎不给青少年以个性成长、天赋实现的机会,最终所造成的就是所谓方差小、均值高的教育现状:一个有利于普通人而非各类特出才俊成长的考核体系,一个以规范知识洗脑而非启迪灵魂和认知的教育目标,一个炫耀知识总量而不重视知识品质的教学竞争。
几代人因此沦陷,国家在几十年里痛失创新精神,未来的中国历史,一定会为这个时代的教育管理写下灰色的一页。
一个中国小学生四年级学的数学已经达到了国外有些学校高中的教学水平,还有的初中的竞赛题已经达到了国外研究生的水平。这种迫不及待目光短浅的填塞,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比凶险的压力,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在自己的课上完成学业,不得不借助课余时间填塞、巩固、拓展。在一个病态而无能的教育体系中,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病态的。
Q3
这些年一直提倡给中小学生“减负”,推行素质教育。您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杜老师答问实录:
素质教育早有定论,是一种强调认知而非知识的教育,是一种激励人格而非成功的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应试、驯化、同化。
从小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心智,健康的思想,科学的理解力,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而这一过程要求,在中小学期间,能让学生尽早地在松弛的状态下做“自主式学习”,学习那些根本性的知识,比如说解题的思路、如何看待物理、如何认知自然、如何去做科学实验、理解什么是沟通等等。这些东西学校都不教,只顾去教大家背书做题,这种教育是本末倒置的。
我的职业是在人才培养流水线的末端,我能亲眼见到,这种底下的教育对人才的伤害和妨碍到底有多深、多重、多么令人痛心。
Q4
目前社会上存在非常多类似“学而思”的培训机构,其实很多家长自身也知道报太多班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为什么最终他们还是执意要报呢?
杜老师答问实录:
家长没有能力去改变游戏规则。在这种高考制度下,在中小学升学压力下,这是家长别无选择的选择。想想看,如果千军万马要挤独木桥,人家的孩子有翅膀,你没有;别的孩子有拐杖,你没有;别的孩子有溜冰鞋,你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得不跟随这个游戏规则,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落后。即使没有“学而思”,也会有“学而读”等其他类似的辅导机构。
如果不谈体制,只论家庭教育,那么真正的钥匙在于:家长要为孩子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如果家长希望跟随高考这样的游戏规则去参加竞赛的话,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学而思”就是他的助力,我只是要提醒:记住这条道路的代价,并且,努力让孩子有意识规避那种被不当教育所扁平化、规定化的后果。
但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素质教育自主成长,或者去西方留学走先通识教育后专业培养的道路,那他们也可以考虑从小就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
Q5
您能具体说说,家长在这种高压补习体制下可以做些什么呢?
杜老师答问实录:
如果不得不跟随这个体系,我希望他们在疯狂地挤压自己孩子休息时间时,同时也能给孩子一些弥补,比如让孩子们能最低限度地去定期接触自然,容忍孩子们养成一些自由的偏科和业余爱好,让孩子有权力保留一些自主性的思考,通过阅读和谈话培养孩子的判断力、想象力、审美意识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怀。这算是一种弥补吧,如果你已尽力。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 高华:历史天际的微光|科恩的诗、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世间好物不坚牢: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雍园记(全)|庆典无言|“作女”|我们本没有资格纪念屈原 |寄小读者|媒介变人形|证婚词|两百期寄语|人文|论八卦号的倒掉(一)(二)|你的本意是什么|杜课的聚会 |不可实现的幸运,就让它消失吧|如何报道极端暴力事件|张悦然:青春消费时代的逆行者|给父亲的十一首诗 | 杨绛的“不争”到底是什么?| 咸鱼同学你想多了|聆听这“失落的一代” | 新华社不像新华社了吗?| 少室山上那一拜|寒门高考|坏老人|李嘉诚对你说了什么(杜课评注版)| 毕业生(1):你到底需不需要读研?| 毕业生(2):你是一个怎样的职场新人?|毕业生(3):创什么都行,别创业 | 听杜老师谈吃面 | 有多少人活着,但人生却从未开始 |提问的五种修炼 | 坚毅|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 | 人生中90%的问题都是可以用钱来解决的吗?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王琳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